
北京气象局地面卫星接收站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附近的地面站,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浓郁的科技氛围,而在三四十年前,这里却是一片稻田,正是因为空旷和偏僻,地面站选址技术小组在进行环境调查时才注意到这片土地,在综合分析了无线电环境、气象、地质、供电、供水、交通、通信以及基本生活保障等因素之后,将地面站定址于此地。
“当年的系统全都需要手动操作,无论是接收机房、调动机房还是计算机房,都是一大帮人在伺候一台机器,才能保证卫星正常的数据接收。”地面站副站长郎宏山向记者介绍:“原来设备的开机关机和维护都是手动的,一颗卫星如果晚上2点到4点过境的话,就必须要等到这个时间点去开控制系统,遇到控制计算机出现故障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全程手动跟踪,根据信号强度变化和自身经验手动控制天线,才能完成数据接收,保障运行成功率。”
由于机器设备耗损和故障较多,工作人员也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维修本领。在上世纪80年代一颗卫星发射的当天,地面的接收天线控制线就被齿轮碾断了,工作人员只能依靠控制线的颜色和标志,把它们一根根焊接起来重新使用。而天线前的馈元保护罩常被“潮气”侵蚀,在内部形成积水,当天线俯仰运行到一定角度时,卫星信号和积水面反射的信号因多路径效应叠加消弱消失,从而造成接收系统出现盲区,这个故障曾经长时间影响正常业务的进行……
后来,地面站对卫星设备进行改造,前端天线和后端接收系统改造之后,数据记录设备也随之升级,从磁带机换成了高速运算计算机。直到2002年,地面站用了将近8年时间才将系统彻底稳定下来。时至今日,地面站已经可以实现计算机自动跟踪和控制,并保持99.9%以上的接图成功率,每天可接收多达国内外近20颗卫星资料。
走在地面站的大院里,记者看到一个又一个口径十八米左右的“大锅”仰望长空,这些“大锅”其实就是能够实现连续跟踪卫星,接收卫星下发的遥测信号、气象遥感数据,向卫星发送遥控指令、数据广播等各种微波信号的关键设备。
北京气象局地面卫星接收站接收业务将以静止卫星为主,逐步取消极轨卫星全球站网功能;通过把现有存档业务调整到运行控制室,逐步建立数据质量监控和检验业务;通过组建气象卫星业务运行中心,调整站网布局、进一步实现业务集约化,系统更加精干高效,可以更加可靠全面地接收气象卫星资料,更加及时准确地提供卫星气象信息,为全国人民提供更加完善的气象服务。
该工程是将膜结构应用于墙体工程的一个成功案例。内外膜固定于梭型桁架的内外弦上,膜最大间隙约0.5米,具有很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内外膜均为德国杜肯公司材料,其中外膜为PTFE膜材,内膜为高透光率PVDF膜材。
京ICP备13008461号-17